阳光三环About ut
服务热线 / 0755-26822618
邮箱:ygld888@163.com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1052号海翔广场618#—620#
- 当前位置:
- 首页
- >
- 新闻资讯
- >
- 破解垃圾处理困境应依靠群众
破解垃圾处理困境应依靠群众
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为困扰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难题,无论是北京、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是偏远地区的小县城,垃圾围城困境似乎都难以避免。从中央环保督察情况看,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存在垃圾处理能力不足、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等问题。督察发现,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实在无处可去,甚至倾倒入江入河,造成严重环境污染。
据统计,我国大中型城市人均年产垃圾440千克,城镇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已超过两亿吨,历年的垃圾堆存量达60亿吨,且仍以年均8%~10%的速度在增长。目前最主要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就是填埋和焚烧两种,只有极少量垃圾采用堆肥等资源化处理方式,且其中大部分不可利用垃圾最终仍需填埋处理。大部分城市都面临填埋场和焚烧厂选址的邻避效应。
面对如此巨量的生活垃圾处理,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?地方政府、主管部门、行业专家、媒体、企业、公众等,多年来一直在反复思考、讨论这个问题,也想了很多办法。比如,一些城市在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学校等率先实施垃圾分类,一些城市选择多个居民小区实施垃圾分类试点,有一些地方甚至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垃圾分类,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,效果都有限。
通过调研,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:
一是加强宣传,让公众了解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。这里说的宣传并不是简单讲讲理论、喊喊口号,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,而是要把垃圾污染的现状真实呈现在公众面前。要让所有人都明白,每天扔进垃圾桶里的那袋垃圾造成了什么后果。对这个后果,每个人都有责任,无可推脱。只有把垃圾围城的压力和紧迫感传递给每个人,才有可能调动公众的积极性,建立推动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群众基础。
二是加强教育,从每个人做起。教育是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,通过教育能培养一个人的良好习惯,最后成为一种行动自觉。这种方式见效慢、需要长期坚持,甚至需要几代人不断努力。
笔者曾听说一个故事,某同事在家长群倡导大家实施垃圾分类,给孩子做榜样,结果一位名校毕业的博士父亲居然认为此举无意义。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和生活习惯有多难,由此可见一斑。即便如此,还是要强调教育的重要性,不能因为见效慢就不去做,否则就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垃圾分类的氛围。
三是依靠群众,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。垃圾分类涉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,人的主观意识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。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,很难取得好的效果,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,用群众的语言和方式引导群众,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在这方面,日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。1987年,日本名古屋市民为反对藤前海涂垃圾填埋计划,自发成立藤前海涂保护会,发起“保卫藤前干泻”运动,最终成功阻止了政府的垃圾填海计划。但与此同时,广大市民也深刻了解到名古屋垃圾围城的现实困境,所以在填埋计划被终止后,名古屋市立刻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垃圾减量化运动。到2001年4月,通过科学细致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,全市垃圾排放量削减26%,垃圾填埋量削减52%,资源量增加141%。时至今日,仍有多个民间组织在从事这项工作,为垃圾减量和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。
此外,政府还应继续做好其他工作,如出台垃圾分类鼓励政策、科学设置垃圾桶、分时段分类清运垃圾、建立完善资源回收体系、加强垃圾处理单位环境管理等,从各方面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,让大家感受到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好处,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,有效解决垃圾处理难题。
转自:广东环卫